开元app官网版最新版本v1.11手机版
新闻动态

左宗棠八句名言警句:每一句背后都是他痛苦后的思考,读懂已中年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8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62

  

01 少年立志

在晚清的湖南乡村,湘江之畔的一个小村庄里,炊烟袅袅,左宗棠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耕读之家,家中仅有几亩薄田,日子过得紧巴巴,连年成稍好时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。

他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夫,母亲则是个勤俭持家的妇人,夫妻俩虽不识多少字,却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,砸锅卖铁也要供左宗棠念书。

那时,清廷国力日渐衰微,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动荡,外有列强虎视眈眈,村里人都在为一日三餐发愁,可少年左宗棠的心里,却早已装下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
左宗棠自幼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。他不过十二三岁时,已能熟背《四书五经》,村里的私塾先生常夸他“天资聪颖”。

可家境的窘迫让他无法像富家子弟那样一心埋首书斋,他得下田干活,帮着父母挑起生活的担子。某年盛夏,烈日炙烤着大地,田间的热气蒸腾得人头晕眼花,左宗棠却一手握着锄头,一手不时翻开搁在田埂上的破旧书卷。

那是一本《资治通鉴》,书页已被翻得发黄,边角卷曲,可他每读一句,神情便专注一分,汗水滴落在泥土中,眼神却亮如星辰。

他常自言自语:“古人治国平天下,我虽无半亩地,也要忧心这天下苍生。”

这话若被村里人听见,少不了要嗤笑几声,可左宗棠毫不在意,他深信,书中的智慧能让他与古代圣贤对话,能为他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门。

这正是他留给后世的这八句名言警句的第一句: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;读破万卷,神交古人。

有一次,村里传来太平天国起义的消息,乡亲们聚在祠堂议论纷纷,有人哀叹世道艰难,有人咒骂清廷无能。

左宗棠挤在人群中,瘦小的身躯站在角落,眼神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。

他突然开口,声音虽稚嫩却掷地有声:“国之不宁,民之不安,我辈读书人若只顾自家温饱,岂不愧对天地?”

一旁几个同龄少年听罢,忍不住嘲笑:“你个穷小子,连饭都吃不饱,还操心国家大事,真是自不量力!”

左宗棠并不反驳,只是默默攥紧拳头,心中暗暗立誓:总有一天,他要用自己的力量,改变这乱世格局。

左宗棠的父母虽不解他为何总想着“天下事”,却始终默默支持他。

父亲常在田间劳作时叹息:“咱家穷,但不能穷了志气。你多读些书,将来出人头地,也算光宗耀祖。”

母亲更是省下每一粒米,每一文钱,咬牙为他添置笔墨纸砚。有一次,左宗棠见母亲将自己仅有的铜簪拿去当铺换钱,只为给他买一本《史记》,他心里既酸涩又感动,暗下决心,绝不辜负父母的苦心。

那一晚,他在昏黄的油灯下读到深夜,书页上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古人的壮志豪情,也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。

少年时期的左宗棠,就这样在田间与书卷之间,磨砺出一颗坚韧的心。

他没有富庶的家境,没有显赫的背景,但他有对知识的渴求,有对家国的牵挂。这种精神上的富足,让他即便身处泥泞,也能仰望星空,为日后的蜕变埋下了种子。

他的“心忧天下”,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从少年时便刻进骨子里的信念;而“神交古人”,则是他用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智慧积累。

这一切,成了他从农家子弟走向历史舞台的起点。

02 历练

左宗棠成年后,通过科举踏入仕途,从一个乡村书生逐渐成长为地方小官。

然而,晚清的官场并非净土,派系倾轧、利益纠葛如暗流涌动,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。左宗棠初入其中,面对的不仅是繁重的政务,还有人心的复杂与试探。

他深知,单凭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,要在这片泥沼中站稳脚跟,必须洞察人性,摸索出一套处世之道。

正是这一阶段的历练,让他的智慧逐渐显露,也为日后成就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早年任职时,左宗棠曾参与一次地方赈灾事务,与一位同僚共同负责粮草调配。

这位同僚表面热情,实则心术不正,私下克扣赈灾物资,换成银两中饱私囊。

左宗棠察觉异常后,暗中查访,确认了事实,却并未当众揭发。

他选择私下与其划清界限,独自承担更多事务,确保粮食如数发放到灾民手中。后来,这位同僚因贪污事发被革职,左宗棠却因清廉而赢得上司信任。

这是他留给后世的这八句名言警句的第二句:“好便宜者,不可与之交财;多狐疑者,不可与之谋事。”

这句话并非空谈,而是他用切身经历换来的教训——识人用人,须看透人心,方能避开陷阱,成就大事。

左宗棠不仅在官场中谨慎处事,对待百姓更是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宽厚。

第三句:自奉宁过于俭,待人宁过于厚。一切均从简省,断不可浪用。此惜福之道,保家之道也。

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稍微有点难懂,但多读几遍,也能“其义自见”:人在生活上,对待自己应该尽可能地节俭,而对待他人,则应该尽可能地大方、厚道。平日自己一定要恪守节俭的作风,切不可浪费。不浪费,才是惜福,才是让家不致于败落的关键。

某年左宗棠的家乡遭遇罕见大旱,田地龟裂,颗粒无收,百姓哀声遍野。

左宗棠当时已为地方官员,俸禄虽不多,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,家中饭菜常是粗粮野菜,连一件新衣都舍不得添置。

他将几乎全部收入捐出,购买粮食分发给灾民,甚至说服妻子变卖家中仅剩的金银首饰,换来几担米麦,救济那些濒临绝境的乡亲。妻子起初颇有微词,埋怨道:“自家都快揭不开锅了,怎还顾着外人?”

左宗棠却温和而坚定地回应:“自家苦些不算什么,若见百姓饿死,我心何安?”

这一举动感动了无数人,乡亲们纷纷称他为“左菩萨”,他的名声也因此传开,赢得了真正的民心。

第四句:择高处立,就平处坐,向宽处行。

这话的意思是:我们看问题要高瞻远瞩,要站在高处看,而做人则应低调处世,做事要留有余地,待人一定要宽和。

一次,他发现辖区内河流频频泛滥,农田常被淹没,便提出修筑堤坝、疏通水道的长远计划。

然而,此举耗资巨大,且短期难见成效,同僚们多持反对意见,认为不过是“浪费民力”。左宗棠并未急于争辩,而是耐心游说,细数水患之害,又亲自勘察地形,拿出详实方案,最终说服上司拨款。

他在施工中事事亲力亲为,与工匠同吃同住,毫无官架子,堤坝建成后,水患之忧一去不返,百姓无不感激。

这件事让他明白,站得高才能看得远,做人低调才能聚人心,行事宽和才能路越走越广。

第五句:发上等愿,结中等缘,享下等福。

这句话也非常好理解,意思是:人一定要敢定大目标,即胸怀远大抱负,但同时人应当尽可能地只求中等缘分,同时要尽可能地过普通人的生活,因为只有过普通人的生活,你才能拥有平常心。

有一次,上级有意提拔他至省城任职,许以高位厚禄,他却婉言谢绝,选择继续扎根基层,与普通百姓同甘共苦。他说:“大志在胸,自不必贪图一时富贵,脚踏实地,方能走得长远。”

这种不慕名利的心态,让他在浮躁的官场中显得格外不同,也为他积累了更多信任与支持。

第六句:与人共事,要学吃亏。俗云:终身让畔,不失一段。

这句话需要好好解释,它在强调人要学会吃亏,这里的吃亏,当然是吃小亏。讲完这句后,他解释要吃小亏的缘由,他说:俗话说得好,一辈子给别人让田界,总计起来也不会损失一块地。

一次,他与一位上级在政务安排上意见相左,上级态度强硬,执意推行一项弊大于利的政策。左宗棠虽有心反对,却未当面顶撞,而是主动退让,表面上顺从,暗中却细致调整执行细节,尽量减少损失。

事后,上级发现政策确有不妥,反倒对左宗棠的隐忍与智慧颇为欣赏,从此更加倚重于他。

这句话告诫我们:吃小亏,不吃大亏。凡事都不愿意吃亏,反而会去了多的,甚至招致祸患。

这一时期的左宗棠,在复杂环境中逐渐磨砺出一身处世本领。

他既能看透人性的弱点,谨慎择友,又能以宽厚赢得人心;既能高瞻远瞩布局长远,又能低调谦和化解矛盾。

他的智慧与品格,在基层的每一次历练中愈发坚实,也让他在百姓与同僚间树立起独特的威望。

这一切,为他日后面对更大的风浪,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。

03 逆境磨砺

第七句:能受天磨真铁汉,不遭人嫉是庸才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:能经受住上天磨难的人方为真正的好汉,出色的功绩必然招致妒忌,若无人嫉恨,反倒证明自己平庸无能。

左宗棠步入人生巅峰之时,正值晚清内忧外患交加,新疆地区被阿古柏侵占,国土沦丧,朝廷却因国库空虚而束手无策。

1875年,左宗棠临危受命,肩负收复新疆的重任。

他深知此行凶险,敌人强悍,环境恶劣,后勤补给更是捉襟见肘,可他没有半分退缩,立下“抬棺出征”的誓言,带着一腔热血与必死的决心,率军踏上茫茫大漠。

新疆之战,堪称左宗棠人生中最艰苦的篇章。

大漠黄沙漫天,寒风刺骨,军队行进中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埋伏,还要忍受缺水少粮的折磨。

左宗棠年近六旬,却始终身先士卒,与将士同甘共苦。他亲自筹措粮草,协调后方支援,甚至变卖部分家产以充军费。

一次,部队因断粮数日而士气低落,他将自己仅剩的干粮分给士兵,自己却以野菜充饥,硬是撑着病体指挥作战。

他的坚韧感染了每一个人,将士们无不以死效忠。

1878年,经过数年浴血奋战,左宗棠终于收复新疆全境,将大清的旗帜重新插上这片失地。这一壮举震惊朝野,左宗棠被誉为“民族英雄”,他的名字也从此镌刻在历史长卷之上。

然而,真正的磨砺远不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,更在于人性与权力的暗箭。

凯旋归来后,左宗棠并未迎来想象中的鲜花与掌声,反而陷入了一场更大的风暴。

朝中政敌出于嫉妒与私利,以“劳民伤财”“擅权专断”为由,先后三次弹劾他,甚至有人污蔑他有不臣之心,意图谋反。

一时间,流言四起,朝堂上咄咄逼人的指责如利刃般刺来,连一些曾经的盟友也选择明哲保身,避而远之。

面对这样的不公,左宗棠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冷静与韧性。

于是,他不急于辩解,而是沉着应对,条理清晰地陈述新疆战役的必要性与成果,同时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民心与部分忠实支持者的声援,一步步化解危机。第三次弹劾最为凶险,政敌几乎将他逼至绝境,可他依然挺直脊梁,在朝堂上坦然道:“功过自有后人评,我左某人问心无愧!”

此言一出,气势凌然,连反对者也不得不为之语塞。

最终,清廷不得不在铁证与民意面前平息风波,左宗棠不仅保住了名誉,还赢得了更高的敬重。

第八句:穷困潦倒之时,不被人欺;飞黄腾达之日,不被人嫉。

在顺境与逆境的交替中,左宗棠始终践行第八句的处世哲学。

弹劾风波中,他从不示弱,即便处境艰难,也保持着不屈的尊严,让那些试图落井下石之人无从下手。

而在功成名就之时,他从不张扬,主动将收复新疆的部分功劳归于部下与支持者,低调谦和地处理朝中关系,甚至多次上书自请减赏,以免锋芒过盛招致更多敌意。

一次,朝廷赐予他重赏,他却将赏银大半捐出,用于赈济边疆百姓,只留少许维持家用。

这种进退有度的智慧,让他既能在逆境中屹立不倒,也能在顺境中避免祸患。

左宗棠的这一生,充满了磨难与辉煌。

他从一个乡村书生,成长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,靠的不仅是胆识与才干,更是他对人性与世事的深刻洞察。

他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八句名言,每一句背后,都是他历经风雨后的血泪总结。新疆百姓感念他的恩德,称他为救星;后世史家赞誉他为“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”。

而他留下的智慧,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对每一个在人生中挣扎求索之人的启迪。

左宗棠的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境地,只要心怀信念,砥砺前行,便能如铁汉般承受天磨,成就一番不朽事业。

这八句警句,每一句都是他历经痛苦后的思考。

而这样满含人生智慧的语录,也只有到了中年者,方能看懂……



Powered by 开元app官网版最新版本v1.11手机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